登录

在“委员会”风格的管理中,有没有办法形成团体目标呢?

郭凤军 2015年08月03日

同时也很想知道,到底为什么会形成“小组”和“委员会”两种不同管理风格呢?求大神深层分析一下。谢

跟帖  |   0条内容
添加图片
littleCharlotte 2015年08月03日

题主能先解释一下“委员会”风格和“小组”风格的区别吗?

Warelli 2015年08月03日

我的理解如下:“小组”是专门为解决某一件事情而设立的,当这件事情结束时,小组也就取消了。组织结构为组长、副组长、组员、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等。由组长推进工作进行,有一定行政色彩,小组长有最终权力,判断某一事情的发展,同时担负着相应的责任。例如发展改革小组,就是确定某些制度和规划而已,主要解决基础框架问题。

“委员会”是某一职能延伸的表现,是“小组”工作后的产物。推动政策民主公平的进行,同时确定具体细节制度或者法律问题,类似于一个部门,是长期存在的。组织结构为主席、书记、常委和民选委员,一般是各个部门的领导,或者专业人士组成。在确定任务时,主席组织,经过民主决策投票表决。如果小问题,则有常委投票解决。

 

举个例子,比如你们公司解决某一问题,会成立专项小组,把这件事情研究透了,原因和方案该出出,这个事情解决了,小组也就散了。如果这个问题,属于持续性的,而且比较重要,设计部门较多,那需要成立委员会,专门就这个持续问题进行制度建立。更多的偏向编写制度,而非具体执行制度。

DemiseYoung 2015年08月03日

我的理解可能和@Warelli 有所不同。

我觉得题主所指的“小组”应该是指那种团队协作小组。由不同职能部门的人组成,共同合作完成团体目标的形式。它可以是因为某一个项目临时组成的,也可能是长期存在的团队。公司内部这样的形式应该不少,项目组是比较常见的,可能由某一个副总裁、总监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人但它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有设计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市场部门的人参与,目的是为了将某一个项目完成。到项目结束时,就解散,重新组合成另外一个项目的小组。而长期的那种,则可能类似于战略小组,不同的部门主管加入,有常规会议,他们的总体目标是制定出战略规划,提供给决策层。但战略不是单次项目,所以它就长期存在。但它的人员并不固定,如果某一个部门的主管换人了,就代替原来该部门的成员。

而委员会和小组的共同点是,它同样有共同目标,也同样有不同部门加入,但他们的合作一般是以投票的方式来进行。投票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是权力的制衡,他们各有各的单独的目的,与小组相比,成员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

例如在管理供应商时,设计、质量和采购三大职能部门组成了供应商管理小组。组长可能由采购部门的人担任,也可以是设计或者质量。如果是“小组”形式,那么尽管他们职能目标不同,但小组的目标是一致的。小组有明确的小组目标,比如质量、成本和交期,但它是落实到每个组员的KPI考核上的。所以当职能目标与小组目标冲突时,小组成员可以内部进行协调解决。这样才能互为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例如设计优化、生产工艺优化,实现更高层次的供应链管理。

但另外一种“供应商管理小组”则虽然名字叫做“小组”,但它的成员组成是由不同部门的代表组成。之所以是代表,则意味着成员所代表的是部门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表面上这个小组是有共同目标的,但事实上,KPI考核不能落实到个人。所以它其实更像是“委员会”性质的小组。这意味着,成员的驱动力并不来自于小组目标的达成,而是他们各自的本职目标。最终,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制衡,这就形成了一个“内耗”的“委员会”。

至于@郭凤军 所提到的“为什么会形成不同风格”,我觉得,这应该是来自于公司本身的文化。以“竞争”为导向的公司,最容易组成“委员会”形式的小组;而倡导合作的公司,则更容易组成“小组”形式的小组。

由于有个人KPI的考核,所以“小组”形式的小组负责人需要对最终“产品”负责,他的动力来自于最终结果。而个人KPI考核也形成了每一个成员的约束力。

“委员会”形式的小组负责人虽然也要为最终结果负责,但由于无法掌控各成员的行动,最终他的真正目标可能只是内部的协调。小组的各成员的约束力并不来自于小组组长,而是各个部门的职能目标。

回答的部分内容参考了刘宝红的文章。供题主参考。

郭凤军 2015年08月03日

多谢楼上各位的回答。矛塞顿开!也就是委员会也有共同目标,但这种形式的共同目标很难真正实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