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现在看看那些关于创业的文章,怎么都那么“血腥”啊?

潘潘熊Jones 2015年08月10日

例如《小公司如何迅速做到细分市场第一?》http://www.managershare.com/post/200002 这篇。里面谈到“价值观”,似乎只有拼命干掉别人的价值观才是“好的价值观”?这样的创业心态,真能成大事吗?

跟帖  |   0条内容
添加图片
姜韶华 2015年08月10日

我看那篇文章的时候,也是耳边隐隐传来厮杀声。

psyche 2015年08月10日

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国创业者的心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很有意思——虽然我并不是心理专家。

徐新这一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资本角度的观点。她的所有内容都围绕着两个东西在讨论:“你要赚钱,就要获得投资;你要有投资,就要能赚钱”以及“想赚钱就得快快快快快”。在她的眼里,创业就是一场狙击战。狙击战是战斗,不是战争。战斗和战争的区别就是:一位(或者多位)参与者的多次战斗组成一场战争。战斗不需要战略,只需要战术;战争需要战略以及战术。

我们都看过无数的小说电视电影……狙击战,就是紧张、刺激,时间短,速度快,而且胜负必须彻底分明。一方必须全败,一方必须全胜,否则就无法结束一场战斗。这样的要求下,必然是要见“血”的。所以,你看上去,她整篇文章都很“血腥”。

很久以前,马克思先生就曾经写了一大本书来告诉我们,资本自诞生开始就是“嗜血”的。当然,放到现代社会来看,马克思先生的说法其实是比较极端的说法啦。不过,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这是毫无疑问的。没有资本,就没有“剩余价值”。所谓的“价值投资”也是一样——它仍然需要绝大部分财年里都能看到漂亮的数字。如果你认为这听上去就很像野生大型肉食动物一样,那么你就错了。无论是徐新还是巴菲特,他们事实上都不能主宰自己,他们也有投资人;而他们的投资人可能还有投资人……一层一层对于“剩余价值”的渴求,产生并传递到了创业者(包括运营者)身上。

我这里就不谈论运营者了——大公司和创业者的生存状态还是有所差别的。

“我们最初没有天使投资人,自己凑了凑,就开始做起来了。我们认为,如果要开始融资,那么就是要快。2、3个月一轮,2、3个月一轮……把估值做上去,我们就能撤了。”我曾经听到一位创业者这样说。

仔细想想,这位创业者的这种心情并不是少数,而且,他的角度甚至就是徐新——这位“资本家”——的角度。创业对于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就是一个赚钱的工具。所以你看到徐新所说的“价值观”,其实说白了,就是金钱观——你是不是想要快点赚到钱?如果想,就是我们的人;如果不想,就毙掉。

你可以认为,这没什么不好。赚钱的过程就是积累财富的过程,也是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但,创造出来之后呢?很少有创业者从最开始就想好,要与自己创立的公司一同成长,成长到大公司,巨大的公司……我们经常会开玩笑说,现在创业者太多,投资者都不够用了。这事实上意味着,创业的这块场地,已经是一块斗兽场。人们进入的原因是希望自己能赢几场战斗,然后被大公司挑选,招安,成为“御用”。写到这里,突然感觉有一种梁山泊的即视感。宋江起义的目的并不是要创造一个时代而是为了被招安,他因此还毒死了自己的兄弟……说远了,说远了。说回来,而大公司的弊病,曾经是创业者们在最初——无论是真心还是表演——创业的初衷。

曾经看到不少人,创业到一定阶段,突然把公司卖给大公司。然后又重新开始创业。他说,自己好像对创业上瘾了。其实,他很有可能把“赚钱”和“创业”弄混了。他上瘾的并不是“创业”,而是创业后突然赚到一笔钱的那个过程和结果。说白了,他创的不是业,而是自己的财富。今天早上才看到有一个访谈,接受采访的是一个大二就退学创业的年轻人。他谈到自己为什么退学创业,说了这么一段话,大意是:我念完大学也是为了赚钱,既然我现在就能赚到钱,为什么还要继续上学呢?

对我来说,我是觉得这挺可怕的。事实上这样的状况并不是刚刚出现,而是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人们一直在讨论这件事情,然并卵。当整个社会都在疯狂地逐利时,大到理想,例如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小到学业。例如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些事情似乎都不重要了。

我没那么高尚,我只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20年前,我看约翰.奈斯比特 《大趋势》时,分外激动。其中,他就提到说,大公司将成为过去,将来的世界必然是由很多小公司甚至微公司所构成。它们能让世界变得更灵巧,灵活。现在,我们确实能看到无数的小公司甚至微公司,但它们出现两三年、四五年,就消失了——或者合并或者被合并,变成大公司的一部分,甚至消失……这就导致了项目的重合度高——也就是什么热门做什么,这也就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它们创造出的“财富”相比,它们的浪费更大。

我想,这显然不应该是社会资源向创业倾斜的初衷。所以,我并不喜欢徐新的这篇文章——它很实用,但实用得有点过分了。精神追求,不应该只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而应该是企业灵魂的一部分。事实上,只有真正把精神追求当成灵魂的公司,才能为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基业长青,可能已经过时,但如果“用后即焚”成为流行,那么我宁愿退流行。

刘晓丫么么 2015年08月10日

@psyche 虽然我觉得你说得很好,但我也认为“赚钱”没错。我知道自己很矛盾,但如果世界大统一,人人都在为人类的未来而工作,没有逐利者,也没什么意思,不是吗?况且,看华尔街的前世今生,对于“血腥资本”对世界的贡献已经很清楚了啊。这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