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如何评价票房造假?

周小霞 2016年03月08日

《叶问3》上映3天票房就达4.7亿,成为春节以来最热门的电影,但多方证据显示,《叶问3》涉嫌严重票房造假。而在更早之前,一度缔造票房冠军的《捉妖记》也陷入票房造假的质疑之中。票房造假似乎成了见怪不怪的事情,风气在行业内渐渐蔓延开来。那么该如何评价票房造假呢?

跟帖  |   0条内容
添加图片
黑猫sunny 2016年03月08日

《叶问3》自3月4日上映以来,3天累计票房已突破4.8亿,打破“单日票房最高华语功夫片”、“首日票房最高华语功夫片”,以及“三月票房最快破亿”等多项中国电影票房纪录。但有网友爆出了“203元一张票竟然全部售罄”的图片。在遭遇曝光后,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其做法“简单粗暴”。

先了解下关于票房的相关规定:一部影片的总票房,其中的5%要上缴作为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其次要拿出3.3%交营业税,剩下91.7%的钱才由电影发行(制片)方和院线方分配也就是说,片方虚报票房,即使不考虑院线的收益,至少也要缴纳假票房的8.3%。那为什么还要制造假票房呢?

票房对电影的重要性大概是票房造假的成因之一。在现今的电影业中,票房已经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演员也都想通过票房来成为一代神话。并且通过虚假票房,可以造成影片大受欢迎的假象,从而让更多的观众前往观看,使得更多的影院多排片,最终多收获票房。

但是票房的高低是有很多因素在共同影响的,在讲武生的一篇博客中,提到了影响影片票房的十大因素,我们不妨来看看:首先是作为影片核心的题材和剧本。主创团队如导演、主演、制片人、制作团队等,也无一不是吸引观众的重量级筹码。还有影片定位,也就是片方对自己影片的市场预估也很重要,包括对观众的定位和正确预估票房(不可太自信也不可太悲观)。影片的质量,包含了剧本、拍摄、制作、演员表演等综合因素,是电影艺术成就的衡量标准。它本该是一部电影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但在现时的商业环境和信息传播条件下,影片质量却不是影响票房的最大因素,叫座不叫好,叫好不叫座的影片比比皆是。票价的制定与票房也息息相关,单张票价与整体票房之间绝对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是需要经过一整套科学、严谨的系统计算才能找到合理的票价区间。档期,一般来说,影片选在贺岁、情人节、圣诞、暑期档等观影人群的基数教大的热门节庆档期,是有利于票房提升的。发行,强有力的发行能尽可能大的增加影片的覆盖度,疲软的影片发行甚至都不能使影片上画,纵使是再大制作的影片也不能迈过发行关。院线排片,院线是票房回收的最终场所,一部电影能卖多少电影票,基本上取决于院线排片。票房受此因素的影响较大。宣传推广,时下的信息传播已经迈入媒体社会化阶段,对于电影这样的娱乐产品,影迷期待程度和现实口碑,已经成为票房的关键因素。最后还有运气。

因此想要票房造假,还需要考虑上面的诸多因素,比如让很多影院参与其中,片方的操作手段就是自己花钱买座位,买前后排较冷门的座位,或者包场(主要是观众少的早晚场),这样不管有没人看,票房都会计入售票系统。有影院业内人士透露,他们曾与快鹿集团旗下的发行方签订包场协议,内容是在《叶问3》上映的1个月内,按照每场30%的上座率,每天包2个厅专门放映《叶问3》,总包场费用是30万元。

此外另一个原因就涉及到金融问题。某专业人士在透漏票房黑幕时曾说,一部电影票房只要上交8.3%,其中还有5%的电影发展基金。如果出片和发行是一家,可以用8.3%的成本完成非法收益到合法收益到转变,而普通的渠道完成这个转变要30%到50%到成本。

此外,单说《叶问3》,票房还涉及到众筹收益和投资人的股价。有文章里写道:

“快鹿旗下的多支P2P、基金公司在影片发行前通过P2P、众筹平台等渠道从普通用户那里拿到了钱,包括趣逗理财、当天投资、菜苗网络(均为上海快鹿实际控制公司)等。仅在苏宁众筹平台上就超过4000万,规则是1000元起投筹,按8%的预期年化获得固定收益,如果票房超过5亿即有浮动收益,突破10亿年化预期收益直接升级至11%。也就是说,如果把票房做高,这些众筹平台也能从用户那里获得信誉,从而更顺利地进行下一次资本众筹。”

“《叶问3》背后最大的投资方是快鹿集团,快鹿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神开股份和港股上市公司十方控股在《叶问3》上映前先后以保底发行的名义对外公告投入了总计1.6亿的资金,保底目标为10亿。也就是说,不论该片最终票房如何,大老板都通过左手倒右手的方式净拿到了1.6亿。”

pazilat 2016年03月08日

为什么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诚信问题呢,在名利面前放弃了最基本的东西啊。我还是认为影片质量才是衡量一部片子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但叶问3的质量其实还是可以的,可能就像上面的回答,片方追求的不是影片是否成功而是收益,股价,众筹未来的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