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政策
1.什么是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要求,对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和投向实施引导、调控和监督,促使信贷投向不断优化,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在初级阶段,间接融资居于主导地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突出的是经济结构性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利率没有市场化,单纯依靠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受财力限制较大,信贷政策发挥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会存在。金融宏观调控必须努力发挥好信贷政策的作用,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机协调配合,努力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2.信贷政策的内容
一是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政策措施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比如,规定汽车和住房消费信贷的首付款比例、证券质押贷款比例等等;
二是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
三是限制性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或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
四是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3.我国信贷政策的特点[1]
信贷政策不同于货币政策中的其他总量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的其他政策工具主要着眼于解决总量问题,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促使社会有效供求的大体平衡,从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信贷政策则主要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信贷投向,促进地区机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一般只作为短期的窗口指导,不承担结构调整、信贷创新等多重任务:而我国的信贷政策不仅要进行窗口指导,还要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信贷创新。从货币理论看,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职能是属于货币政策范畴的,而诸如出台消费信贷政策、助学贷款政策、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政策等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信贷创新的职能,实际上并不属于货币政策的范畴,而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是中央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改进金融服务,鼓励金融创新的需要,是配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区域政策以及指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所必须的。
现阶段,我国经济中的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市场发育程度不高,间接融资还处于主导地位,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对信贷资金进行有效配置,客观上还需要信贷政策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是结构调整的需要。长期以来,产业结构雷同,大而全,小而全、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进入壁垒低,生产能力过剩等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总量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仅仅依靠总量政策手段,解决总量失衡问题,无法完全达到预期目标,就需要实施信贷政策,发挥信贷杠杆的作用,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流向,在达到总量平衡目标的同时,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次,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需要。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纷纷介入新的信贷领域,开展信贷创新,开发新的信贷工具和信贷品种,由于商业银行自身控制风险能力的差异,客观上需要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统一、规范、健全的信贷规则,对信贷活动进行管理,以防止产生新的信贷风险。最后,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需要。由于经济转型,现有的一部分信贷政策不可避免地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信贷政策已经过时,不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还有一些信贷政策需要进行及时补充。
1998年以来,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窗口指导成为信贷政策的主要形式。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的宏观形势通过窗口指导,对商业银行的一些经营行为进行道义上的劝说和建议。二是以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为标志,信贷政策的指导重点由主要重视生产领域开始转向同时重视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三是信贷政策的内容十分广泛,基本上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中央银行信贷政策力求在多重目标之间取得平衡,寻求最佳效果,在众多目标中,信贷政策主要关注三个目标,一是调整信贷结构,二是鼓励信贷创新,三是防范信贷风险,同时兼顾其他目标。首先,在信贷政策的引导下,信贷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1998年至 2000年,个人消费贷款、基建贷款、农业贷款和贴现贷款占同期全部新增贷款的51%,2001年这一比重已上升到57%。其次,信贷创新呈现多样化。四年来,相继推出了消费信贷政策、外资企业中方投资人股本贷款政策、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政策、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政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贷款政策等多项信贷政策,从信贷工具、信贷品种等各个方面,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信贷创新。最后,信贷风险有所化解。在防范信贷风险方面,信贷政策的作用主要是防范增量不良资产的发生,立足于以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四年来,在国家积极化解存量不良贷款风险的同时,信贷政策基本起到了防范增量信贷风险的作用。
4.信贷政策潜在弊端[2]
(一)信贷额度的猛增,导致预期通货膨胀
2008年我国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迅速降温,通货膨胀开始脱离人们的视线,转而被通货紧缩的担忧所替代。但是,随着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及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逐渐好转。
那么,经济的好转带来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可能性不大,但长期有潜在威胁。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表现在生产资料方面,而且也存在于生活消费品方面。短期内供过于求,产能扩张的能力较强,通货膨胀的压力比较小。然而长期看,随着信贷的大幅增加,货币供给的长期增长,势必导致预期通货膨胀的反弹。
1、新增贷款剧增,给通胀反弹提供了货币基础。2009年上半年新增信贷高达7.37 万亿,货币供给短期内大量增加使得通货膨胀反弹有了货币基础。如果今后信贷总量不能有效控制,不仅会引致总需求的快速扩张,更会导致预期通货膨胀的反弹。例如:尽管目前CPI(同比下降1.1%)和PPI(同比下降5.9%)同比仍然下降,但从月度环比来看,下降程度已经减缓,有逐渐回升迹象。
2、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比过大,引发通胀反弹风险。票据融资增多常出于商业银行规避风险和企业套利的动机。票据融资占比过多可能导致信贷增长对经济的拉动力量减弱,致使流动性渗漏到其他非实体经济部门,催生资产泡沫,引发通胀反弹。
总之,当前我国有众多潜在因素影响着通货膨胀的反弹,如内需的增加、国内价格改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人民币升值等等。如果下半年信贷总量不能有效放缓,无疑会加剧预期通货膨胀反弹的可能性。
(二)信贷流向不合理,导致经济增长的瓶颈
在上半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中,在出口不利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扮演了重要角色。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 6.2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
然而,投资在我国GDP中比重过大,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性健康发展。目前投资中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基础建设投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受到限制。真正拉动经济的动力源应是最终消费,最终消费的持续性增长又离不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稳定发展。所以,扩大内需的重点应放在最终消费上,应重点扶持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信贷结构的不合理性促进了固定资产与基础建设投资的过快增长,产业结构扭曲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尽快完善信贷结构,将会导致未来经济的发展瓶颈。
(三)信贷流向不合理,导致资产泡沫
上半年的信贷发放,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向了非实体经济部门。由于追求短期效应,投机行为愈演愈烈,金融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势必导致资产泡沫。当资产泡沫破灭时,必然会影响金融实体,进而连锁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呆账坏账增多、资产缩水、消费萎缩等等。
(四)中长期信贷资产比重大,对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也具有潜在负效应
1、增加了银行业资产风险度。银行业资产业务的特殊性,表现在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中长期信贷资产期限长,风险暴露滞后期也长。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增加了银行信贷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
2、增加了银行业流动性压力。在中长期贷款比重持续上升的同时,活期存款的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6月末主要存款银行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上升到43.7%。银行资产期限结构与负债期限结构错置,将加重银行业流动性压力。
3、中长期贷款比重偏高,增大了风险资产基数,相应增加了银行机构的风险拨备,降低了监管资本水平。
4、诱发不稳健经营行为。中长期贷款相对短期贷款具有较高的当期收益,在各种不适当指标考核激励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会诱发银行经营者为了当期经营效益和业绩,倾向选择中长期资产。
5.今后我国信贷政策的走向[2]
(一)保持适度宽松政策,逐步放缓信贷发放速度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信贷政策应传递出逐步放缓的信号,避免预期通胀的反弹。当然,货币信贷的车轮一旦高速行驶起来,在宏观环境总体趋于向好的情况下,尽管当前存在潜在危险,但我们不主张紧急刹车,而是逐步放缓,实现信贷政策的“软着陆”,让经济体有一个适度自我调整的过程。
(二)优化信贷结构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应逐步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流向中小制造企业,提高工人收入,促进消费;逐步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重点扶持短期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保障经济的再生产能力。当然,在信贷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还是主张逐步过渡,实现信贷政策的“软着陆”。
(三)加强信贷监管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相关部门应继续严格贯彻《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中的十项措施,要重点加强信贷资产结构管理与监督,强化资产结构多样化和风险分散管理,保障信贷资金流向的合理性与信贷资金期限结构的合理性;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其他衍生工具,提高资产流动性和规避预期风险损失,化解中长期信贷风险。
(四)结合财政政策,相机调整信贷政策
我国政府制定出台的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方案,已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此次解救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看,财政政策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随着利率的预期增长及市场化的逐步开放,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会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政府短期的大量财政支出,势必会造成财政收支压力,未来会存在发行国债或是发行货币弥补财政支出的可能性,进而导致预期通货膨胀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因此,为了我国经济的复苏及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应继续坚持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并配合财政政策的变化,相机调整。